日照市政协建言推动传统文化传承发展 鱼灯笼拎起无尽乡愁-z6尊龙最新登陆

当前所在:z6尊龙最新登陆 > 举报 > 正文
发布时间:2024-08-18 来源: 山东政协 作者:佚名 浏览量:0

  近日,二十集海洋人文纪录短视频《海上山东》备受网友们关注,第3集《灯火年年》中有这样一个场景让人印象深刻:在滨海小城日照一座静谧的渔村,一盏盏象征年年有余的鱼灯笼在乡村老人粗糙的手掌间成型、点灯,甚是精妙。

  涛雒鱼灯笼传承至今已经有五六百年的历史,最初的时候是渔民为照明而制作,后来在鱼灯笼上绘制“花卉”图案和吉祥寓意的字眼,承载着年年有余、丰收吉祥的美好寓意。除此之外,日照刺绣、过门笺、农民画、蛋壳陶……众多传统文化符号在日照大地星罗棋布,它们在手工艺人手中代代传承,顽强延续。

  如何让这些隐没于乡村市井之间的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机?这个问题在日照市政协委员孔祥军的脑海里萦绕已久,经过深入调研后,他将自己几经论证和斟酌的建议,以反映社情民意信息的形式进行了提交。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的深入,对农耕文化资源的挖掘和转化已经有了明显成效,但还存在着无序开发、资源浪费等现象。”他建议,根据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物质需求,结合市场需要,选择兼具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农耕文化资源进行深度挖掘与产业化转型。

  多年来杏坊村、龙门崮、日照街道等村民自发组织的舞龙队、秧歌队、旱船队都深受大家喜欢,已经成为当地文体活动招牌,不仅极大提升了当地村民的获得感,还因此带动了当地的直播、旅游等产业。这些组织的成立让孔祥军深受启发:真正能够为乡村文化振兴添彩的文体活动、文艺作品一定是从基层群众发自内心热爱且深度参与的活动中转化而来的。为此,他提出,必须“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性作用,努力建立不同乡村文化品牌各自的‘唯一性’,支持和鼓励凸显民族地域特色、村民参与度高的文艺作品和文体活动走向更宽广舞台。”

  “我们村以前有三四十户做灯笼的,现在也只剩十多户,有些年龄大了做不动了,有些年轻人不想做了。”现年已69岁的成家廒头村鱼灯扎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成洪积道出了鱼灯传承面临的困境。

  传统文化代代传承离不开人的参与。孔祥军因此建议,“建立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培训机制,通过组织各种文化文艺活动、开办学习培训班等方式,开阔乡村文化人才视野,探索‘师带徒’‘熟带生’‘传帮带’的人才结对培养机制。”

  呼而有应。正月十五夜里,成家廒头村的一派热闹景象又得以重现:孩子们提着当地特色的鱼灯,唱着当地的童谣走街串巷……一盏鱼灯笼,照亮的是儿时的归路,拎起的是无尽的乡愁。

  


原文链接:http://www.sdzx.gov.cn/articles/ch02339/202403/3c521e44-0f67-4c0e-8b34-1c6637dbe000.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z6尊龙最新登陆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z6尊龙最新登陆的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网站地图